9月27日晚,伴随呐喊声和欢呼声在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震耳欲聋,由四川数字出版、四川数字世界与NBA中国联合举办的“2025聚星名人赛”掀起了一场篮球狂欢。这场盛会在成都五粮液文化体育中心如期而至,吸引了上万名粉丝的热情参与。

名人赛背后,折射四川赛事经济发展新理念

相比四川近期举办的其他赛事活动,这场比赛具有独特的特点:筹备迅速、元素丰富、名人参与度高以及带来的经济辐射效益显著。从赛事经济角度来看,这是一次成功且高效的实践。

一场现象

赛事,吸引观众;产业,链接未来。

场内,NBA传奇球星雷·阿伦、保罗·皮尔斯、尼克·杨和汉密尔顿,与中国文化体育明星王鹤棣、吴尊、范志毅、丁彦雨航等共同参与,展开了一场篮球跨界盛宴。尼克·杨以独揽41分获得MVP,王鹤棣因多次精准传球获最佳队友奖,比赛过程高潮迭起,令人目不暇接。

场外,不少游客早已策划好了自己的成都之行。比如,来自广东的陈沁女士精心安排了五日游,从成都篮球赛到乐山大佛,再到探秘三星堆;而山东游客李欢则直奔成都的各类美食,开启“特种兵式”旅行计划。赛事已不再局限于比赛本身,它转化为深度链接“体育+”产业的纽带。

深挖亮点

除了激动人心的比赛,不少细节诠释了赛事与文旅的深度融合。比如以藏族刺绣工艺融入赛事文化,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将比赛LOGO用针线刺绣表达四川特色;现场赠送的熊猫刺绣挂画、茶具等四川文创礼品,更是浓缩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。甚至连球员和明星们都成为“文旅推荐官”,从火锅到担担面、从熊猫到方言,“巴适得板”的美食和文化被广泛推广,球迷们纷纷追随偶像的脚步展开打卡之旅。

从赛场到赛外,文旅经济的链条延展到吃、住、行的全方位,真正实现了“体育+文旅”的共赢局面。同时,随着四川数字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拓,“体育+游戏”的深度合作也成为聚焦热点。以数字资产联合体为底座,NBA授权游戏与四川特色元素结合,开辟了更多产业发展的新赛道。

一项判断

赛事经济的快速崛起已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新动力,而融合发展将是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。

回望四川的赛事发展轨迹,规模与效益数据令人瞩目:世界运动会吸引了22万人次购票观赛,2025成都马拉松报名人数突破28.75万人,四川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004亿元,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2100亿元。“赛事经济”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级,同时带动成都本地的文化、旅游、美食品鉴等多元化消费场景。

按照四川省的产业规划,未来10年,“体育+”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。特别是在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“引进高水平演艺赛事活动”后,四川在赛事经济带动作用方面逐渐跑出更快速度,文化、旅游与体育的融合发展更是落地生根。

一种思路

嫁接成熟赛事IP与本地资源,能够以低成本换取高回报,这种思路在四川的多地实践中屡见成果。

未来的“2025聚星名人赛”,以及成都国际乒乓球队世界杯等赛事均采用了类似的模式。不仅为赛事提供了稳定落脚点,也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。例如,混团世界杯期间配套推出的黄金周活动,实现3.8亿元消费拉动;仁寿半程马拉松通过免费景点与多种消费优惠,构建智能化“一赛多游”体系;中国汽车登山锦标赛则加入潮流元素,如电音嘉年华、文创市集,将体育与旅游完美融合。

赛事IP嫁接地方经济的前提,是赛事的管理团队与当地资源的高度匹配。主办方需提前布局消费承接能力,配套多元场景,才能最大化释放赛事流量红利。同时避免产生“水土不服”问题,赛事资源本地化是当务之急。

名人赛背后,折射四川赛事经济发展新理念

当名人赛的热度减缓,体育中心的周边,售卖梅干菜扣肉饼的小商贩刘云用最朴实的语言,道出了赛事经济的真谛。“比赛日人流量大,收入至少翻倍。”她说,“今年赛事和活动多了,这不仅是球迷的狂欢,也是我们生活的好消息。”这不过是赛事经济带动基层生活的真实写照,也是一张四川发展体育产业的民生图景。